Night time sharpens heightens each sensation ...
Darkness wakes and stirs imagination
Silently the senses abandon their defences
Helpless to resist the notes I write
For I compose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Slowly, gently, night unfurls its splendeour.
Grasp it, sense it - tremulous and tender
Hearing is believing, music is deceiving
Hard as lightning soft as candlelight
dare you trust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Close your eyes
for your eyes will only tell the truth
And the truth isn't what you want to see,
In the dark it is easy to pretend
that the truth is what it ought to be.
Softly, deftly, music shall caress you ...
Hear it, feel it, secretly possess you ...
Open up your mind let your fantasies unwind
in the darkness which you know you cannot fight -
the darkness of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Close your eyes start a journey through a strange new world!
Leave all thoughts of the world you knew before!
Close your eyes and let music set you free ...
Only then can you belong to me ...
Floating, falling, sweet intoxication!
Touch me, trust me, savour each sensation ...
Let the dream begin
let your darker side give in
to the power of the music that I write -
the power of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You alone can make my song take flight -
help me make the music of the night ...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 The Music of the Night
Posted by Unknown at 06:35 0 comments
█ 終於...
晚上10點半睡了一下,本來以為可以直接睡到天亮的,沒想到三點就醒了
昨天只有睡三小時阿...
剛剛寫完普物的期末考考卷,整張寫完,總成績加個1.6分應該ok吧
明天要回家了,終於,這學期算是結束了
還是一樣老樣子事情多到滿出來的一個學期阿.. 滿到環概跟橋樑都滿出來了
國防疫海報、建霖名片、Ocean Park、沒完成的Tango、影展DM、曹天予講座傳單、校園影像事件、輕閉雙眼、小可愛聖誕卡、作品集兩本、林建國網頁、foto-foto、攝影美學...
這學期晚成的作品還真不少 沒算還不知道
建築史和文化與歷史思維的兩篇大報告,都超過6000字
超拼命爬過的RC、大家一起過的普物
幾乎沒出錯的Colors of the Wind
認識了三個傳科的新室友,雖然說不是很熟,但是相處的還不錯
做錯一件事、一個人,但是認清楚了一件事實
開始自己煮東西吃,省了不少錢,但是錢都花到別的地方去了XD 但至少吃得比較健康
還有就是,這學期完完全全沒有作息可言...24小時都能睡、都能醒
any way,這學期總算是過完了
除了橋樑和環概,該完成的都已經完成了
2005年愛因斯坦在交大,結束以後,我們還有沒有話聊..?
突然聽起了 The Music of the Night...
Posted by Unknown at 06:15 0 comments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 邁向建築
史論課的期末心得報告
問題所在
Ⅰ 工程師的美學,建築
工程師的美學與建築,兩者密切關係,然而前者蓬勃發展,後者卻嚴重退化。
在經濟法則的啟發與工程計算的引導下,工程師使我們能與宇宙的法則相契合,達到了和諧的境界。
建築師,透過造型的處理,所實現的某種秩序,代表著其精神的純粹創造;基於這些造型,建築師深深的觸發了我們的感受,激起了造形藝術的情感;經由所創造的整體關係,喚醒了我們內心的迴響,賦予我們一套能與宇宙相契合標準,決定了我們精神上及心靈上的各式各樣活動,使我們得以感受到美的存在。
Ⅱ 對建築師們的三項提醒
量體
眼睛是為了觀看陽光下的形體而存在的。
基本的造型是最美麗的,因其清晰明確的特性使然。
當今的建築師已經無法理解簡單的形體。
經由計算,工程師們運用幾何形體以幾何學滿足我們阿眼睛,並以數學滿足了我們的心靈;他們的作品正朝向偉大的藝術途徑。
表面
量體為表面所批覆,表面依量體的基線與母線而有所不同,同時顯出量體的獨特性。
當前建築師對表面的幾何感到畏懼。
現代營造最大的問題都是以幾何來解決。
在必須滿足一些嚴格的條件限制下,工程師運用形體的基線與母線創造出了清晰而令人感動的造型。
平面
平面係原動力。
沒有平面,一切將會是混亂、恣意。
平面本身具有感覺的本質。
今後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將集體的需求重新反映到平面的問題上。
現代生活對住屋與城市都需要有新的平面。
Ⅲ 規線
建築必然的起源。
秩序的必要性。規線是對抗恣意紊亂的一項保證。規線亦滿足心智的需求。
規線是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套食譜。規線的抉擇及其表現是建築創造中整體的一部份。
Ⅳ 視而未見的眼睛
輪船
偉大的時代剛展開。
存在著一種新精神。
存在著許多新精神所產生的作品;特別是在工業生產中。
建築在使用性中窒息。
「樣式」都是謊言。
樣式,是一種原則的統一,鼓舞著具有時代性的作品,代表著時代的特徵。
此們的時代每天都在確定樣式。
我們的眼睛,可惜的很,仍無法加以辨認。
飛機
飛機是精挑細選下的產品。
飛機的意義在於能掌握如何陳述問題並予以解決整個過程中的邏輯。
住屋的問題尚未被提出來。
當前的建築已無法回應我們的需求。
當然住所的標準規格卻早就存在了。
自動門本身便是經濟因素下的抉擇。
住屋是供人居住的機器。
汽車
為了面對追求完美的問題必須朝向標準規格的建立。
巴特農神廟是應用標準規格的代表性作品。
建築應配合標準規格。
標準規格是合乎羅疾病經過分析和嚴密研究的成果;系建立在好好把問題題出來的基礎上,並經過試驗之後而確立的。
Ⅴ 建築
羅馬的啟示
建築系運用自然的材料建立令人感動的關係。
建築超越實用性。
建築為造形藝術。
秩序的精神、統一的意圖,關係之間的意義;建築主宰著這些特點。
充沛的情感將賦予呆滯的石頭戲劇性。
平面的錯覺
平面控制著內部與外部;外部是內部的結果。
建築的元素為陽光、陰影、牆、及空間。
平面的格局是將目標予以層級化,將意圖予以分類。
人眼看建築物的高度為離地一米七十。因此必須考慮的目標是人演所能及的,並以建築元素作為表現意圖的依據。如果所要表面的意圖與建築語彙不相關的話,那將只是平面上的錯覺而已,在錯誤的構想或虛榮心的誘惑下違背了平面的規則。
精神的純粹創造
細部的處理是建築師的試金石,由此更顯現出藝術家與單純工程師之別。
細部並不受任何條件所約束。
細部不是用途、傳統、營造程序,或符合實用性需求的問題。
細部是精神的純粹創造;只有造形藝術家才能勝任。
Ⅵ 系列化住屋
偉大的時代剛展開。
存在著一種新精神。
工業像狂流班直奔其既定的方向,帶給我們新的工據以適應新時代,並使新精神更具活力。
經濟法則無情地制約著握們的活動與思維,一系列的活動與思維都得服從經濟法則才能繼續的存在。
住屋的問題是時代性問題,今日社會是否能安定取決於是否能解決此問題。建築在時代轉變中負擔著首要的任務,必須負起修正價值觀以及系列住屋營建元素的責任。
系列化是以分析與試驗為基礎。
大規模的工業分擔建築物的問題,使住屋元素的系列化得以建立。
必須創造系列化的精神。
建造系列化住屋的精神。
居住系列化住屋的精神。
構想系列化住屋的精神。
如果能在心中及精神上摒除陳舊的住屋構想,並開始以客觀的態度免對問題;如此將可獲致「住屋──工具」,系列化住屋健康(同時也包含精神層次上的)以及美麗的工具美學將能與我們同在。
藝術家敏銳的感性將使得嚴謹而純粹的機能組織變的美麗而富有活力。
Ⅶ 建築或革命
工業在各個領域一旦有新的問題產生時便能創造出一套足以解決問題的工具設備。若將此情況與過去相對照的話可以說是好像經過了一場革命似的。
造工程已經開始在工廠產生所需的系列成品,基於新的經濟需求,細部構建與整體構建都已問世;因此工程問題便在於如何處理這些細部及整體構件。若將此發展與過去相對照的話,在工作方法和營造廠的規模上可說是經過了一場革命。
建築的發展幾世紀以來在結構與裝飾的心態上進展得極其緩慢;然而在近五十年間,鋼鐵和水泥所獲得的成就代表著優越的營造能力,同時也反映出建築規範上的動亂。若將此事時與過去對照的話,「樣式」在今日已不復存,而且當代的樣式已經在細心經營下形成;這已經是經過了一場革命。
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精神狀態下都能體認這些事件;事實上,需求也是在有意識或無異是中誕生的。
社會的齒輪已經大大的動搖了,並再一次重大的歷史演化以持一場大災禍之間擺動。
人類最原始的本能在確保一處蔽護所。社會上各階層的人無論是工人獲知是份子都已經不再有合理的蔽護所了。
這是一個建築營造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遭到破化的關鍵所在:建築或革命。
段落心得
Ⅰ 工程師的美學,建築
作為本書的第一個章節,柯布開宗明義直接對於當時建築盲目追求「樣式」提出抨擊,文中提到《此涉及道德問題》《謊言以到了令人無法忍受的地步》,表明現代主義中「誠實」的中心思想,這也是貫徹本書的論點。
基於「誠實」的中心思想,柯布認為當時工程師的成就遠比建築師高,因為工程師依據自然法則進行工程計算,但是建築師仍在追求樣式,柯布也藉此強烈抨擊法國美術學校。
「誠實」之後,柯布追求建築的藝術價值,文中提及《運用一些敏銳的造型,足以震撼我們的感覺並滿足我們得視覺慾望》《在提及穀倉、工廠、機器及摩天大樓之後,我們終於能好好地談論建築了。建築是一種藝術創作,一種情感表現,超越營造的問題而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這段文字顯示柯布並不是完全的機能主義者,也不認為只需要工程師便足以成就好的建築,建築除了回應機能和當時的工程技術外更虛具備令人感動的造型元素。
建築是《純粹精神的創造》。
這個章節提到的內容,在後面幾個章節中都會更深入的解析,故在此先不發表心得。
Ⅱ 對建築師們的三項提醒
這個章節以「量體」、「表面」、「平面」三個主題構成,主要是在說明建築的抽象性及其所被賦予的精神意義。《量體和表面是表現建築的基本元素。而量體和表面則取決於平面;因此平面是建築的原動力。》
量體
柯布在這一個章節裡主張最簡單而純粹的形體是最美的,因為其清晰而明確,沒有任何的曖昧,埃及、希臘、羅馬的建築皆是由簡單形體所組成,所以他們能感動人。
柯布舉了美國的穀倉和工廠為例子,《不奢求所謂的建築理念,僅以計算的結果(源自統攝宇宙的一些原則)以及生物器官的概念作為方針;當今的工程師運用基本的元素,遵循法則加以組織,激發了我們的建築情感,同時也使的人類的創作與宇宙秩序產生共鳴。》這也是基於「誠實」的思想下所衍申出來的結果。
純粹的形體無疑是令人感動的,但我認為建築若只考慮量體的造型單純與否以及其機能,未免太過於狹隘了,這個章節並沒有提及其他建築元素例如空間及光線等對建築造成的影響,或許工廠和穀倉只具有單一機能所以可以就此對其「誠實」予以肯定,但我不認為因此建築就該要完全以單純的量體執行,單純的量體直接的把內在形式展現出來,但是造形藝術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才對,而且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有辦法操作所謂純粹的形體而對人造成感動的感覺,例如蒙得里安,或許我們該把現代主義中的「誠實」思想當成一種準則,而非執行手法。柯布在此章節中舉穀倉和工廠的例子應該只是純粹討論其量體,而非完全以建築的角度來論述,
表面
本章節延續上一章節的論點,談論建築表面應該依據簡單幾何的構成來設計,依據母線和基線來設計,並由其簡單的形體達成「系列化」的需求,形成一種「秩序」。
如同我前一節所主張的,只有極少數的藝術家有辦法操作簡單的形體而讓人感動,所以當所有建築的表面都呈現出類似的幾何之時,由這些建築建構出的城市便會顯的無趣,若是建築師在處理表面的時候只考慮到單純的幾何,我認為這樣的思考是有欠周詳的。
平面
《平面是建築的原動力》,《在理智的判斷下,一種對高雅秩序的滿足得以油然而生:這就是建築》;柯布並舉出平面的「韻律」,例如均衡(埃及、印度神廟)、補償(雅典衛城)、抑揚頓挫(聖蘇菲雅教堂),《平面本身應該具有感覺的本質》。
平面的概念亦用於都市計畫上,例如迦尼耶的「工業城」,其中顯現出的「秩序感」便使人感到舒適安逸。
《一個好的平面便能解決問題》。
柯布又進一步的將平面的概念擴展到高樓和都市規劃上:貝赫的「城市——高樓」構想,高樓可以有效解決城市人口所造成的機能需求,《在高樓四周環繞著公園;綠地佈滿整個城市,高樓的排列向是重要的林蔭大道;這財勢與我們時代相等的建築》。柯布後來又提出了「獨立柱城市」的構想,主要的概念就是把城市用四至五米的柱子抬高,城市所需的管線及地鐵全部放在底盤下,分離不適合和人生活在一起的東西,使人們的生活空間得以淨化。
平面其實就是建築最原始的內在形式,透過平面可以主宰整個建築,同樣的觀點運用在都市計畫上也是如此。
Ⅲ 規線
規線主要是在談論建築的「秩序」(order)和「尺度」(scale),從古至今便存在於建築裡,包括原始人的建築。《所謂的原始人並不存在:只有原始的方法罷了?理念是生生不息的,在一開始便已經那麼強烈了》,原始人透過原始的測量標準(ex.手腳的長度)建立模矩化的幾何規線,延伸出建築最基本的面貌,後代人也依此方法完成建築的設計。
《模矩為量度與統一的工具,規線則是達成心智滿意的方法》。
這個章節柯布強調了「秩序」,並回歸到最原始的建築來探討,有點類似蒙得里安把繪畫的內在形式直接表現在畫布上,這是一種「純粹心靈的創造」,建築因此產生了清晰而明確的精神,這種「純化清晰」的思維是現代主義中一再出現的。
Ⅳ 視而未見的眼睛
新精神:由清晰概念所引導的營建與綜合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今日激發了最重要的人類活動。
輪船
經由詳細計算所完成的輪船,具有最大的機能性和最簡潔的表現,完全符合「新精神」的訴求,柯布在此章節中再度表明「樣式」的荒謬與錯誤,並在輪船上發現新建築應有的面貌。
《如果我們暫時忘卻輪船是運輸工具,而以新的眼光去看他的的話,我們將會發現眼前所呈現的是由魄力、規律、寧靜,而有強烈的美感所形成的一種重要的表現》。
飛機
柯布用飛機來說明絕對「機能主義」,不必要的裝飾既浪費資源又愚蠢。《飛機的意義在於能掌握如何陳述問題並予以解決的整個邏輯過程》,並對於當前的建築題出問題,讓建築回歸到最原始的機能重新出發。
《能回應需求的東西便是最美的》,但柯布又進一步提出了《建築是最特殊的藝術,在動人的整體關係中,達到伯拉圖式的高尚,數學的秩序,深思熟慮,和諧的感受,這才是建築的宗旨》。
由此可見,柯布把滿足機能當作建築最基本的工作,而不是最終目標,多數人沒有認清楚這個事實而一昧追求機能而造成了後來現代主義的墮落;除了機能以外,建築必須透過極其高明的手法呈現出另一種理想的面貌,這便是其藝術價值所在。
汽車
《汽車的動機單純(移動),不過確有極複雜的目標(舒適、堅固、外型)》,汽車是當時大規模工業生產的一個指標產物,柯布在這個章節裡引用「汽車」這個概念來說明「標準規範」的重要性,在飛機給我們題出問題並解決的啟示後,汽車提供了「生產」方面的問題,如同前面各章節所述的「純化清晰」的思維,生產的標準規範亦是在這種精神下而產生的。
《詩不僅只存於文字表達。最強烈的詩的表現是事實的詩。具有抹種意義的物體,透過精心安排下創造出猶如詩一般的事實。》費迪亞斯建造巴特農神廟這件事亦如是。
在面臨工業時代的時候,人們有能力使用更為複雜的方式來生產高度技術的東西,然而在此之同時,新精神所倡導的清晰思維引領人們在這個複雜的時代中不至於迷失。現今我們身處的世界較柯布的年代更為混亂,保有一科清晰的心事很重要的。
Ⅴ 建築
羅馬的啟示
《古羅馬人的把戲,程序的統一,意圖的力量,構建的分類》柯布古羅馬人具有相當清晰的觀念,創造出偉大的建築,然而古羅馬人卻不懂得材料的特徵與應用。
拜占庭時期,蔻斯梅迪恩的聖瑪莉教堂展現了《卓越的數學性、無可批敵的整體關係》,純粹而充滿力量,《拜占庭建築是純粹心靈的創造》,建築必須處理「量」的問題,《這些輛的問題提供了一大堆有待創造城文作品的材料,經由量度、計算、套入方程式,卡使的這些輛具有韻律》,量體最完美的契合與安排。
文藝復興時期,《米開蘭基羅是近千年來的一位英雄,正如費迪亞斯是他之前一千年的英雄》,一樣是具有令人感動的尺度與數學關係,完美的量體契合及安排,可惜聖彼得大教堂被無知的人所糟蹋,羅馬建築從此走向裝飾的墮落。
羅馬曾經在建築上具有無可匹敵的藝術成就,然而後來卻沈淪了,這又提醒了我們保持清晰思維的重要,反觀目前的時代,多數人的思想越來越盲目而混濁,實在是很可悲,正如文藝復興後其的羅馬一樣。
平面的錯覺
《我的建築很實用,那得感謝鐵路工程師及電話公司,不過這並未能真正觸及我心》,在這個章節裡柯布再度對於建築的平面有更深入的探討,並提出建築表裡合一的概念。
《建築就像是吹泡泡一樣,如果吹氣能吹得均勻使內部毫無偏差便能產生和諧的泡泡,事實上外部是內部的結果。》在此柯布又進一步說明了建築中「精準」的概念;《古人建造牆面並將強面向外擴張使其相互連皆已強化強的存在。如此一來創造了量體,量體是建築情感和感官的基礎》,《建築受陽光照射的牆面便是在創造內部的建築元素》,一面牆界定兩的空間, 牆的位置精準的使建築產稱內外的和諧關係,產生一種韻律感。
關於佈局,《軸線可賦予建築秩序》,但學院中的軸線卻淪為一種把戲。龐貝的方場與悲劇詩人的住家中充滿了軸線所造成的層次感,佈局是軸線的層次關係。
外部空間永遠是內部空間,雅典衛城、龐貝方場皆能在軸線上與周遭環境達到完美的和諧。
聖彼得大教堂的興建(非設計)以及凡爾賽宮是錯誤的示範,因為他們只著重於虛榮心作祟的花俏平面,而沒有真正回應環境紋理,由內而外的設計是失敗的。《在畫平面的時候間萬別忘記效果的判定在於人的眼睛》,《虛榮心事建築空洞的肇因》。
柯布在此章節繼續把建築推向更高明的藝術境界,然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新精神所強調的「清晰」的概念,文末也提及虛榮心的危險,這也是當前物質爆炸社會裡普遍存在的現象,台北101的完成便是一例,戒之慎之。
精神的純粹創造
《無法界定的絕對線條是天生便存在於人類內心深處的》,《和諧的定義應該可以說是:與人類為主的軸線以及宇宙法則相協調的運動——重新回到普遍的秩序》,《如果人會禁不住地駐足於衛城的神廟之前的話,那是由於一旦我們目睹神廟時內在的弦便彈奏起來,軸線乃深受感動》,柯布在此章節以巴特農神廟為例,將建築的藝術境界推至抽象的內涵,呼應「人」的內在本質而創造出令人感動的關係。
《細部迫使建築師表名身份:能稱得上是造形藝術家與否》,柯布認為細部是超越實用性、傳統」營造程序或機能的問題,屬於精神的純粹創造,而這是因人而異的,《巴特農神廟展現了精神純粹創造的最高峰:線腳細部》,這也是費迪亞斯超越希臘時期其他官方建築師的關鍵所在。
在強調模矩化、幾何化而清滿理性的現代主義裡,柯布在這裡又說明了無法用數學或具向思考所能達到的抽象藝術價值,回歸到藝術的本質,區分了藝術家與匠師的差別,這也是巴特農神廟能在眾人面前宣示「永恆」的原因。
總結
研讀這本現代主義的經典,使我對於現代主義有重新且全面的認識,也許現代主義在現在這個時代被認為是過時的理論,但如果更深入的往核心去探索,排除規線等等的造型理論,現代主義的中心思想「新精神」裡倡導的「純粹」及「清晰」的思維,是自古以來恆久不變的。我想,現代主義裡的確觸及了一些永恆的價值,是禁得起時代考驗的。
Posted by Unknown at 22:29 0 comments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 Sad...
一覺醒來發現橋樑成績已經上網了,居然沒過,一整個sad,難過一整天...
難過原因,第一個是這樣我下學期就必須修20學分才能畢業了,20學分耶,很多,而且其實都沒有很輕鬆的課,土力、流力、大地工程實務、生態工程,再加上基本設計還有一門通識,因為橋樑被當了,所以還要再選一門選修,完全不知道要選什麼課好,剩下可以選的都是一科抵兩科的重課...也許,做個專題吧,營管方面的,多少對以後建築工作會有幫助。
第二個原因,其實是讓我非常難過的主因,真的是很無言...,也許,對於系上的課我的的確確是沒有那麼用功,但是必我混的多的大有人在,偏偏那些人成績都可以比我好,一些我很認真念的科目,考試的結果也都很慘,別人甚至花我一半的時間準備就可以有我這種成績了,就連大家都過的科目我都會被當,那些過的人也沒有比我用功啊..只是每次被當的人裡面總是有我,而且,通常都是最高分被當的。
橋樑這種從來沒當過人的課,今年老師不知道發什麼狠開始當人,怎麼每次這種倒楣事總有我的份,然後好事我從來沒遇上過,去年土力實驗被當也是一樣,完全不知道原因不明不白的就被當了,虧我還是我們組最認真做實驗的人,想到就很度爛,總共修了六次的工數一二也是一樣,明明我就已經比很多人用功很多了,還是都修到第三次才60分整過,基工也是拼死拼活的念,最後成績也才62,水文更扯,我是全班少數寫得出作業的三個人之一,最後全班成績我最低分是怎樣,重修材力的時候也是,哪次不是我全部唸完念到通還教別人,結果考試成績居然都比被我教的人低個十幾分,其他的就不用講了,越想越辛酸,連計概都可以三修,一次55一次56,反正每次要當人我總是第一個,人家都是過得不明不白,我是當得不明不白,運氣不好也不是這樣的,每次都當得到我。
土木系跟我有仇就對了,居然可以被二一兩次,而且那些比我混的人有些現在都已經畢業了,搞什麼,我承認我不是好學生,但是我也沒有混到班上最後一名非我莫屬的地步,大二上班上只有我被21,還有兩個人總平均比我低是怎樣,我只拿五學分耶,工數54工經55計概56,這三的成績我永遠記得,雖也不是雖這樣的,一狗票被當的科目裡只有四科不到50,真不曉得是在當什麼意思的,幾乎每次被當的人裡我都是最高分的。
比別人努力,運氣總是比別人差,分數沒有比人高就算了,反正我本來就不希罕這種東西,但是被當就讓人很嘔,尤其是看到一堆比我混很多的人都過了,媽的這什麼世界阿!!!,為什麼有人可以很隨意的做自己愛做的事情,然後一路順順利利平步青雲的上來,活的渾渾噩噩不知所云但是就是不會有挫折,為什麼我總是比別人努力比別人辛苦然後受到的挫折又比別人多?大學四年我自認對得起我所有做過的事、辦過的活動、接觸過的人,每次辦活動遇到人說隔天要交作業要考試沒辦法做事就會覺的很度爛,從中友會、系學會、鋼琴社到愛因斯坦在交大都是這樣,於是我一個人把大家的事都做完了,被當的慘兮兮沒人同情我,自掃門前雪的人我見多了,然後我也比別人用更唸書,但是為什麼就是會被當?然後大家都覺得我很混不唸書整天忙一堆有的沒的,那些被我幫助過的人還拿我不能畢業這件事來當玩笑開,搞什麼東西。
為什麼連我想念個設計,從高中大學一路走來都得走的比別人坎坷比別人辛苦?
我只是很討厭念土木系,為什麼就連畢業這種事都要刁難我?我沒有不用功阿,真的。
為什麼我就得一定要去教室裡面聽那一整堆堆我沒有意義又令人作嘔甚至對我有害的東西..?學生不上課永遠沒有老師肯檢討自己,接受工程師的訓練對一個學設計的人來說傷害有多大你知道嗎?這學期用功念RC的結果已經讓我覺得自己受到傷害了,當唸書變成了一種殘害,我還要不要念?偏偏我必須要從土木系畢業,然後土木系硬不讓我畢業。
就不能放過我嗎..?
Posted by Unknown at 05:28 0 comments
Monday, January 16, 2006
█ 家
二姑在台北弄了層樓,去年暑假重新裝修完以後就給已經在工作的表哥表姊和準表嫂住,於是,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在台北多了一個家。
前幾天老哥丟我msn說禮拜六他跟表弟要去,吃點東西聚個會,反正已經考完了,就衝了,雖然說最後還是遲到,吃回溫的Pizza...
吃完和表第兩個人就躺在和室睡起午覺了=.=,本來下午要找個地方晃晃的結果也沒去,睡完午覺就和大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然後去逛士林夜市...
突然覺得這個家裡沒大人的家很特別,好像認識的人裡,能跟表哥表姊表弟這麼親的人不多了,大家年紀都差不多,表哥大我們比較多,已經有收入很好的工作,所以每次去幾乎都是他請客,連大人們去也是他請,表姊算是社會新鮮人,不過吃點小東西的場合他們還是堅持要請客,像是今晚的士林夜市。
總覺得,我們這一代的人一個個出社會了,是件蠻好的事,順利的話老哥明年也要畢業了,再來應該是大表弟,如果我考上建築所的話要出社會就沒這麼快了,表哥表姊開始工作以後就很少回台中了,這學期就是這樣,大家以後脫離學生身份以後應該也會這樣吧,而且除了大表弟有可能待在竹科以外,應該大家都會在台北工作,記得一兩年前大家在聊天的時候還說到以後大家都在台北工作的話可以合租一層樓一起住,那時候倒是沒想到還沒出社會就已經有一個可以聚會的家了,這種感覺,超棒。
表哥表嫂有再出國唸書的計畫,兩個表弟一定也會再出國唸書,順利的話我應該也會再出國唸書,到時候會有一陣子台灣沒剩幾個人的阿...
不過,家的感覺,會一直在心裡的。
Posted by Unknown at 04:23 0 comments
□ 果然..
果然是不記流水帳以後就懶得po文章了阿 XD
話不能這樣說,還來寫點東西好了,恩。
其實現在已經很累了,前天整夜沒睡然後大戰RC之後,寢室來了一群室友的同學們,兩男三女,居然打起麻將來..XD
為了怕我太早睡會讓他們覺得有顧忌,所以我就打電動打到五點多才去睡了=.=,考完試就滿腦子不想做正事,結果昨天就直接睡到下午四點半,導致晚上睡不著,今天早上快七點才睡,10點就起床,跑去台北,然後晃了一天以後又回到寢室,理論上,現在應該是已經很累的了,不過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想去睡,身體已經想睡了,但是就是沒睡覺的慾望.....
那就來滴咕點東西吧....
Posted by Unknown at 04:15 0 comments
Monday, January 09, 2006
█ 20世紀台以來灣建築與文化
這是篇通識報告...
前言:
   建築的表現和時代背景、社會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建築的設計上可以看出歷史的脈絡及時代精神;現今台灣所見到的並且使用中建築多半是20世紀以後興建的建築,並且忠實的反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故本專題將時間訂在20世紀以後。
   建築設計的主導人是建築師,尤其20世紀以後全球建築研究領域走入以建築師為主軸的研究方式,被討論的作品通常一定會提及其設計者,而建築師本身在歷史上必定會有他的立足之地,故本專題將以建築師為主軸進行。
一.日治時期(1895~1944)
   日本人對台灣抱持著永續經營的角度來建設,故相較於其他被日本殖民的地區,日本人在台灣留下了很多的建設,其中包含了許多建築。
   這個時期的日本正值明治維新、全盤西化成功的時期,日本國內的建築多模仿西洋古典樣式而設計,對於日本的「新腹地」—台灣,日本政府採用了國內最頂尖的幾個建築師來設計建築,設計出來的建築完全日日本當時最流行的樣式,近代建築學家稱之為「折衷主義(Eclecticism)」。
   19世紀西方出現大量復古思想,建築中大量引用古典建築樣式(例如古希臘柱式、山形牆)或巴洛克建築的裝飾,結合當時的工程技術及各地文化,形成「折衷主義」的建築,對於全盤西化的日本來說,這種融合西方傳統建築語彙的樣式是吸引人的,故當時日本的建築多朝這方面發展,20世紀初日本人在台灣得建設中,也以折衷主義的建築為多數。
   這時期日本派來台灣的建築師裡,貢獻最卓越的要屬森山松之助,森山松之助於1907年抵台,引進含有大量西方古典建築語彙的設計,所執行的案子多數為大型公共建築,將台灣的西洋式建築推向一個高峰,其主要作品有:總督府改建(即今日的總統府)、台中州廳(即今日的台中市府)、台南州廳、台南地方法院、台北州廳(即今日的監察院)、台灣總督府專賣局(今日的台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等多項大型公共建設。
   另外如辰野金吾設計的台中火車站、近藤十郎設計的台北第一中學校本館(即建中紅樓)和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院附屬病院(即台大醫院附設醫院)等,也都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在台灣建造的建築。
   日治時期台灣也出現了許多日本傳統的建築,如神社、武德殿等等,但因光復後的政治因素大多都已被拆除。此時期也有一些建築不走西洋折衷主義的路線,結合了日式傳統建築的元素(如磚瓦屋頂、大屋頂)和現代工程技術而形成的帝冠式樣及興亞式樣建築,也在台灣出現,如高雄市役所(現為高雄市歷史博物館)。
   20世紀初國際間出現了「現代主義(Modernism)」,認為建築應回應時代精神,不應盲目追求古典建築樣式,摒除不必要的裝飾(裝飾及罪惡、少即是多),並提倡以大量工業化生產技術來進行建築,強調機能、簡潔與開放,一般稱為「現代建築(Modern Architecture)」。
   1923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此時也正好是社會從傳統轉變為現代的時代,建築師開始接受西方流行的現代主義,同樣的也運用在台灣建築上,如台南合同廳舍(現為台南市消防隊第二分隊及保安警察隊第五總隊大樓)、台南火車站,但仍帶有折衷主意的意味,屬過渡時期風格。
   1923日治時期台灣現代建築的堆手首推井手薰,他是日本政府派來的最後一個營繕科長,一直到1944年日本戰敗病逝於台北,也宣告台灣日治時期的落幕。日本人基督教堂(現台北市濟南教會)、高等學校講堂(今師大禮堂)等。
   日治時期的日本建築現在多被視為國家重要古蹟來保存,少部分建築空間被修復並且再利用,這些建築至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台灣原本是個與世隔絕的小島,但是由於日本人的統治,使的台灣建築能與世界潮流接軌,這是那時期亞洲除日本以外的地區沒有辦法做到的,加上日本政府來台時台灣大多地方仍未開發,所以台灣建築在當時得以蓬勃發展,並奠定了產業的基礎,也成為日治時期在灣留下的珍貴遺產,有些當時的本建築大師(如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甚是在日本境內很難發現,但是在台灣卻被完整保存,從在歷史的角度來看,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的建設提供了中日文化上的高度統合,雖然日本政府當時以「皇民化」為目標來統治台灣,但是日治時期適時的結束使台灣人沒有被完全的皇民化,卻又吸收了部分的日本文化。
二.戰後的台灣(1945~1970)
   1945年日本政府離開台灣,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當時國民政府對台灣的態度是作為「反攻大陸的基地」,所以這個時期的政府並沒有太多深耕台灣的打算,所以許多公共建設皆沿用日本在灣的建築,沒有太多主要的建樹。
   此時也是民族主義高漲的時期,建築中帶有許多「宮殿式」的語彙,幾乎成為國民政府與中共鬥爭的意識圖像,如圓山飯店、各地的孔廟及忠烈祠、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但是此段期間另外有一批建築師不願盲從表面的「宮殿式」建築樣式,追求國際間流行的現代主義,並關注建築的本質,使台灣出現了堪稱經典的建築,最有名的就是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路思義教堂由貝聿銘和陳其寬、張肇康共同設計,不但具備中國建築的內在形式,又具備了哥德式教堂光自天上普照大地的效果,表面不鋪琉璃瓦,而是貼上一種菱形的金黃色面磚,與台灣民宅的穿瓦杉不謀而合,本建築揉合了西方現代主義精神及東方建築的本質,被美國建築雜誌選為1950~1970年的20
大代表建築。
   貝聿銘和陳其寬、張肇康三個人同時也規劃了東海大學的校區,同樣是以東西合璧的手法完成設計。
   此時期另有兩位對台灣建築界影響巨大的建築師出現,即是去年剛過世的建築師沈祖海,數十年來在台灣完成了數百棟建築, 70年代之前的代表作主要為嘉新大樓。
   1923另一位是隨國民政府遷台而來的王大閎,50年代的他遵循現代主義衍申出來的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掀起台灣現代建築風潮,主要作品是建國路自宅;60年代企圖以嚴謹的現代精神表達含蓄的東方美學,主要作品有台大學生活動中心、虹盧、國父紀念館等。
   戰後的台灣大致上來講仍然受民族主義的影響甚鉅,仍然未關注到本土的議題,精神上仍然以「中國」為依歸,這些特質持續的影響著建築;另外由王大閎、陳其寬為首的現代建築,為台灣建築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泉源,在文化上帶領人們走出民族主義的包袱,不追求表面的宮殿式樣,經營中國建築的內在形式,對使用者而言是較有深度的文化體驗。
三.新生的力量(1971~1986)
   1972中日斷交,1975蔣介石過世,1976中美斷交,1979美麗島事件,1985年縣市長選舉黨外人士獲三成席位,在這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民主自由的思潮漸漸形成,經濟持續發展,社會風氣稍微趨於開放,1976年九月行政院推出「十二項計畫」,文化建設開始被重視,博物館、文化中心、美術館、活動中心等建築相繼出現。
   此時出現了幾位對台灣建築有深遠影建築師,除了前述的沈祖海、王大閎外,尚有漢寶德、陳邁、費宗澄。
   漢寶德無疑是台灣建築學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人文導師,除了數十件設計案外,他也曾任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國立台南藝術學院籌備主任及校長、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等,現為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又著作等身,出版過二十多本專書、數十篇學術研究論文,對於建築、人文、藝術學界貢獻非凡。早期作品天祥青年活動中心、洛韶山莊、中心診所呈現強烈的現代主義理性幾何風格,80年代以後的作品趨於情境式的建築,捨棄現代主義的純粹幾何,配合建築當地風土民情因地制宜,因景生情,作品如溪頭青年活動中心、澎湖青年活動中心等。
   陳邁、費宗澄組成的宗邁建築師事務所秉持現代主義精神在台灣深耕,認為建築是回應機能以及時代科技的產物,不追求形式而回歸建築「構築」的本質,隨著時代的演變宗邁建築師事務所也不斷的推動台灣的工程技術,台灣經濟成長的腳步不斷的反映在其建築作品上。陳邁先生被譽為「洋溢著中國文人與藝術家氣質的建築師」。這時期的代表作品有溪頭竹廬、曾文青年活動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交通大學圖書館(現人社一館)。
   隨著改革開放的思想持續加溫,這個時期的台灣建築也呈現出西方現代建築的精神,也反映了台灣的社會在某種程度上受美國文化影響之深遠。(現代主義在歐洲出現,因其提倡者W.Gropius為猶太人,於二次大戰期間受納粹德國迫害而移居美國,進入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擔任所長,從此美國建築教育便深受現代主義影響至今,現代主義也成為了當時美國的文化的一部份,陳其寬、張肇康、王大閎、漢寶德、陳邁、費宗澄皆是在美國受建築教育,其中前三人更是直接師承Gropius)。
   開放公民思想發展至今一發不可收拾,終於政府於1987年宣布解嚴,台灣走入的新的時代。
四.慾望時代及後現代(1987~1995)
   1986民進黨成立,1987解嚴,1988報禁解除、蔣經國逝世李登輝繼位,1989六四天安門事件,1990股市狂飆、野百合運動,1991動員戡亂終止,這幾年間台灣經濟突飛猛進,社會開放自由,「台灣錢淹腳目」一說出現,房地產業興起帶出一波民間建築商業化的風潮,摩天大樓也開始出現,台灣人進入了物質的慾望時代。
   當民間企業開始富有,有能力成為業主興建建築的時候,公共建築不再是這個時代的主流,而以四、五年級生為主的企業家業主開始對於現代建築乏味的外型感到厭煩,並且希望能夠擁有滿足暴發戶強權慾望的建築,後現代建築便在台灣產生,令人難過的是,這可以說是台灣社會思想墮落的一種表徵。
   這時期出現了一個後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李祖原建築師,源自於心中民族主義,一心想讓東方人建築走出自己的世界並與歐美一較長短,進而產生的自我膨脹思想居然與暴發戶不謀而合,於是台灣第一座五十層以上的高樓建築高雄長谷世貿大樓誕生了,緊接著出現的是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宏國大樓,堪稱台灣後現代建築的代表,諷刺的是,李祖原的後現代並不是根於台灣的後現代,他所展現出來的樣貌及裝飾是來自於中國傳統及佛教的符碼,在原本就以多元文化建構的台灣城市裡顯的格格不入,超高層建築突然的出現也對都市紋理及天際線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於此時期開始設計興建的中台禪寺是宗教建築的一大敗筆,金碧輝煌的裝飾加上不符合宗教內涵的規劃,夜晚時間頂部居然還會發出十二道雷射光芒劃過南投的天空,完全違背佛家講求清靜樸質的生活態度。諷刺的是這樣的建築居然得到該屆的「台灣建築獎」。
   李祖原同時也是房地產業的寵兒,他的出現卻也給了房地產業最壞的示範,大量商業導向、過渡裝飾浮華的建築開始在台灣出現,許多仿古歐式建築的裝飾語彙重新出現在建築表面,成為建商炒作市場的工具,在需要穩定心靈力量的時期,台灣人民卻因此而變得膚淺而視利。
   李祖原講求東方精神卻以裝飾的手法來執行,忽略了儒道思想謙遜的本質,這是否又是中國人的另一種精神呢?建築影響環境,環境影響人,人創造建築,當這個迴圈走入惡性循環,我們的文化便跟著墮落。
   李祖原只是一個引,並不是他一個人造成現今台灣的社會型態,而是台灣的社會演變的太快,快的使人無法跟上這變動的腳步而維持心靈的健康,李祖原的出現是這時代的產物。
五.反省與綻放(1996~ )
   1995年網路時代來臨、全球化現象出現, 2000年第一次政黨輪替,2001年911事件發生,2004年台灣憂質建築厚里豆獎頒發、台灣地貌改造運動,世界文化與文化之間的距離急速縮短,台灣本土文化意識漸漸形成,新的一批新銳建築師們學成歸國,在全球化的教育下漸漸具有宏觀的視野,並開始反省台灣建築的現象,不再盲目追求東西方型式或主義,具備足夠的自信對工作、基地、景觀提出見解,對於建築、景觀、生活方式的融合和體現有更深沉的探搞和體現。
   姚仁喜是台灣當代建築師中最傑出的一位,他主持的大元建築及設計事務所是公認台灣最好的建築事務所,也是新銳設計師的搖籃,更難得的是他嚴格的參與了事務所裡大大小小每個案子的設計,作品得獎無數,不管質與量上都有傑出的表現,也有許多國際合作的案子,使台灣的工程技術漸漸又與國際街軌,發行於倫敦的「世界建築」雜誌以「台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執業」以及「居於革新的先鋒地位」來肯定他。代表作品有新竹高鐵車站(代表台灣參加2003年威尼司建築雙年展並受邀參加首屆鹿特丹建築展)、大陸工程公司總部大樓、元智大學圖書資訊中心、香光尼僧台中養慧學院、實踐大學東閩紀念大樓、富邦金融中心等。
   另一位較年輕的傑出建築師是簡學義,其代表作是鶯歌陶瓷博物館,細膩的處理與周遭環境地景的關係,並以適當的建材與「陶瓷」取得最佳的對話角度,開放明亮的空間讓人耳目一新,雖然有點模仿日本當代建築師安藤忠雄的意味,但是對於空間質感的掌握又流露出台灣特有的感覺。其他作品主要有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行政大樓等,一樣都流露出了台灣特有的空間質感。
   中生代建築師裡,邱文傑和黃聲遠可以說是最傑出的兩位。
   邱文傑1999年以新竹之心一炮而紅並得到台灣建築獎,處理手法相當尊重歷史遺產東門城並使其和城市相互連結,並將其塑造成一個公共的市民廣場,成為新竹市的新地標。近年來邱文傑又以921震災教育園區和福興穀倉改建案再次獲得建築學界的肯定。
   黃聲遠在宜蘭深耕10年,帶領宜蘭繼冬山河整治案後又一波的地景革新,運用高明的手法為宜蘭注入新的空間觀念,帶領宜蘭走出商業建築的遺毒,作品回應當地風土民情,代表作有礁溪戶政事務所、礁溪行政中心再生、宜蘭河畔舊城生活廊帶等。
總結:
   文化是一種經由長時間的累積、薰陶、傳承而形成的集體意識,台灣因為長期受多種外來政權的殖民,在文化上一直處於「吸收」和「摸索」的姿態,還沒有走出真正屬於台灣獨有的文化特質,但從近十年來傑出的建築裡可以看處建築不經意的流露出一種超越形式、主義,由內而外自然散發出來的「台灣味」,這是生在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對於處於渾沌狀態的台灣文化所提出的一點心得,台灣的文化正在悄悄的成形當中,這些忠實且深刻的追求,才是真正台灣文化的可能與自我實現。
參考資料:
書籍:
台灣建築之美 / 文建會 .2004
20世紀台灣建築 / 李乾朗 .2001
台灣之美系列(Ⅲ) /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 .2002
日治時期台灣建築 /傅朝卿 .2000
台灣建築閱覽 / 李乾朗 .1996
雜誌
建築Dialogue 084 / 2004
建築Dialogue 092 / 2005
網站:
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http://www.artech-inc.com/
宗邁建築師事務所 http://www.fcp.com.tw/index.htm
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 http://www.cylee.com/
Posted by Unknown at 00:13 0 comments
Saturday, January 07, 2006
█ 作品集
前天總算搞定兩本作品集送出去了,本來是打算做三本的,一本惠瑜老師,一本給基義老師,一本交去建築所,但是,手工的真的太花時間了,前天拿去給基義老師的時候他問我說做幾本,我說三本,他說做一本就夠了。
所以說,作品集到此為止,剛好第三本要用的材料也還沒買齊,頂多從基義老師手上拿回來那本以後要交去建築所前在做點小修改吧,因為原本想說是一本照分類排一本照完成時間排,基義老師那本是照分類的,而本預定交去建築所那本要照時間排,這裡要做一點更動,還有目次,還有要偷換掉手工不夠細的那幾頁XD
昨天跟小葵去吃飯,我跟他說我作品集花了10個多小時來做個盒子,他說要是他就去外面買一個來就好,這個,完全不知到要該怎麼回答他,我把盒子視為一個設計,題目就是把那堆作品集版放進去,做最精準最人性的切割組裝,這種東西是市面上絕對買不到的,而且是我所堅持的。
這一個多禮拜以來光割模型板就割到我手指瘀血,左手壓鐵尺壓到手臂拉傷,真的有必要這樣嗎?要做整本輸出的作品集,以我平面設計的能力來講,也是可以做出很不錯的東西,但是一來油墨印刷的品質真的跟相紙沒得比,二來這樣的作品集滿街都是,其實有點乏味,質感也不夠,而且動刀動槍的好玩多了XD
總之,作品集算是完成了,結果還不錯滿意。
Posted by Unknown at 15:58 0 comments
█ 2006第一篇
好,今天已經是1/7了,也就是說,我一的多禮拜沒寫Blog了
其實我一直在想,這樣的流水帳到底有沒有意義..?
這樣把自己的生活全寫上來,會不會也點危險..?
也許Bolg真的是寫給自己看的,不過,不免要考慮到"這是有別人在看的"這件事
還有就是,流水帳的內容,輕的太重,重的太輕,簡單的講,就是該好好記得沒好好記,不重要的事情倒是記了一大堆=.=,有種本末倒置的感覺
其實這樣的文章後來回去看的確是會有種特別的感覺,不過這樣的東西,到底有沒有"在這裡"存在的必要性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不想寫,就不要寫嘛~ XD
所以目前暫訂,以後不寫這種東西了
Posted by Unknown at 15:31 3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