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22, 2006

■ 和弦

上學期修建築史,老師有提到藝術可以用「內在形式」和「外在形式」來分析,講了建築和繪畫,這是很好的分析方式。

古典建築的軸線、柱式,繪畫裡的構圖,都是內在形式;至於外在形式的話,就是材質、裝飾、色彩等等的東西。

真正能影響人、感動人的,往往不是外在形式,而是內在形式。

那時候我就在想,和弦應該就是音樂的內在形式。

那陣子正好常練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完全是以和弦來表現的曲子,之前覺得貝多芬很厲害,為什麼可以只變一個音就把曲子引入下一個情緒裡?當然已知道那是因為和弦的不同所引起的,可是為什麼一個和弦四個音裡面只改變一個音就可以達到這樣明顯的效果?後來學的內在形式這東西以後才發現原來是因為內在形式改變的關係,那種能量是非常驚人的。

古典樂之所以好聽,就是在於作曲家很用心的去經營每個和弦的演繹,而非只專注於旋律的修飾,我們談到一個作曲家的「曲風」這件事的時候,是因為他慣用某些組合的和弦,形成他獨特的感覺,爵士裡的Blues把音階裡的357降半音(不確定是不是357,因為好幾年沒碰Blues了XD),形成了獨特的味道;現在的流行音樂之所以芭樂,應該就是因為每首的和弦都大同小異,說穿了,有六成以上的副歌都是卡農。

今天晚上聽Yidi在練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2的第一樂章,剛開始的地方管弦樂團演奏的主旋律很單純,沒有什麼裝飾或複雜的節拍,就是穩穩的把和弦做出來,鋼琴在那幾小節裡是扮演伴奏的角色,Yidi彈到那裡的時候,雖然沒有樂團在旁邊,但是因為琴房很封閉加上琴不好,很多音都混在一起,隱隱約約中居然聽到了管弦樂那部分的主弦律出現在鋼琴的聲音裡!! 神奇。

仔細想想,節奏也是內在形式,由和弦和節奏形成的旋律和織度就是外在形式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