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模型,5說明線,5個說明色塊,只能切和折,不能斷。
我的模型各自是獨立的,彼此間沒有任何關係,唯一貫穿的概念--可能性。我在嘗試著各種詮釋線和色塊的可能性。
線系列:
   抓取圖上最明顯的線和較模糊的折線,嘗試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集中
以圖面上線的兩個主要聚集點為中心集中。
上下
黑線向下,紅線向上。
折線
從畫布上的折線挑選可執行的用奶瓶紙折。
方向
從細的地方指向粗的地方。
空間邊界
從圖面解讀出空間,按照次序排列。
色塊系列:
   圖上沒有明顯邊界的色塊,所以嘗試用全面性的方式去分析,有點像"篩"。
軸
概略的抓出顏色變化中隱含的軸向,再依軸像安排版面。
顯眼
圖上最顯眼的兩個色塊。
分色
用PhotoShop分成兩色再簡化邊界的結果。
明暗
用PhotoShop去除飽和度的結果。
純度
把顏色混雜的地方表現出來,線條是畫布的折線,因為那是"亂源"。
評圖
Ian第一句話說:很數位。接著拿了四個模型排在一起,兩個是有用數位方法做的,兩個沒有。
   
差別很明顯,葛林用數位方法處理的比較冷硬,沒用數位方法的兩個比較柔軟。Ian同意,有趣的現像,我自己在做的時候都沒有發覺到。
我說我最喜歡空間邊界的那個,Ian說他最討厭的就是那個,他最喜歡折線的那個模型,小陽也是,很巧的,我做完以後不怎麼喜歡它。Ian說他不喜歡空間邊界模型的理由是它已經完成了,就這樣而已,已經沒有什麼好討論或思考的,無趣,他喜歡折線那個的原因是它未完成度最高,看我present的時候用手折模型很有趣,小陽的理由也是這樣,正巧,未完成度最高是我不太喜歡它的原因。
這就有趣了。
完成與未完成,我首先想到的是邱文傑和黃聲遠,已經完成的東西似乎沒有延伸的空間了,也沒有想像,它就是這樣,凝固在那個時空;未完成的東西比較能和人對話,延伸想像,會比較有趣。設計要做到什麼程度就該停止呢?還要小心不要over design呢,這好像是我常犯的錯,描述太多的東西。以操作者的角度來看,會比較喜歡完成的東西吧,這是我當時評圖時的想到的,也許那個時候我還沈浸在完成後的成就感中,但是過了一天以後的現在,就真的無趣了,原來上學期做"Upward Tension"的時候那種空虛感就是這樣來的,因為它已經完成了。葛林說:「這樣看來,在做study model的時候是最有趣的囉!」Ian同意。
小陽問我為什麼每個概念只做一個模型,我認為我提出的概念是完全解讀圖面來的,並沒有像其他人的一樣有再加上一個想法讓模型演進,所以一個概念只能執行一次,方向不同,我是在探討各種可能性。
設計時的主觀意識,非理性思考,所謂的"純",Ian提到Alvaro siza看到基地想到概念的事,雖然說Alvaro siza的操作很理性而嚴謹,但是在他發想的一順見卻是感性的,小陽這次的作品看起來是很理性的演繹,但是他是怎麼決定線要往那邊走的呢?輕重的拿捏。我在做我的作品也會動用非理性的思考,為什麼方向的折板是尖的,純度的折板卻是鈍的?我只能說,我會找到一個規則來執行,但是規則是我定的,有時候那是很直覺的,但是理由是充分的。Ian上禮拜說:「下刀的那一瞬間要想為什麼要有這一刀,下刀之後不用想,下刀之前也不用想。」
2D、2.5D、3D,Ian說:「可能因為是March1的關係,大家有點急著做3D的東西,其實可以不用這樣,因為以後的要做3D的東西做一輩子,多留在2D的空間思考其實也不錯,何況你要去怎麼定義一個東西是2D或3D呢?這是一個模糊地帶。」我覺得在2D及3D之間悠遊,是這次作業最有趣的地方。
每個人的作品都很有特色,原來有這麼多操作方法,小陽還是這麼的簡潔俐落,卻又充滿驚奇;盈柔"拼"的概念很有趣,模型還用盒子裝起來;吉隆從油畫技法入手,很不一樣的方式,只有他這種很會畫油畫的人才可能想得到,畫家透過筆第一時間選擇技法呈現作畫時的意念,從技法和筆觸去分析,可能真的會最接近畫家作畫時的想法。
這是個精彩的評圖。
下次作業是再從這幅畫裡做一個50*50的作品,我的老天爺,已經做16個了耶...江郎才盡。再想想看吧,繼續挑戰"可能性"。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05
█ Ocean Park 02
Posted by Unknown at 01:06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